{dede:field name='typeid' function="GetTopTypename(@me)"/}
{dede:field name='position'/}
辅导员说 团辅不是团建那是啥?
发布时间:2025-02-08 22:18:23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小记者]事先每人准备一张采访单★,上面列举班级同学的相关信息★。要求大家在10分钟内采访所有同学,统计符合相关信息的人数。指导老师最后核对人数是否一致★。

  在大家畅所欲言的同时★,老师尽量保持一定程度的敏锐和细心的观察,避免自我分享过深、过多和脱离主题。

  在结束阶段★,大家通常已经有了一些较为深入的情感和关系。为了圆满结束,指导老师需要照顾大家此时的心情与感受。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老师自己可以对活动做总结,也可以请学生做总结,如填写活动反馈表或口头表达等。

  新生适应团体辅导一般只开展一次,也是新生入校后和老师的一次较深入的沟通,如果我们没有做好引导,补救起来会困难一些★。很多担心与害怕真实存在于我们内心,比如害怕环节不够吸引学生,学生不肯表达★,担心沉默中的等待他人发言★,担心学生没有能力敞开心扉而使用表面化的问题或资料介绍代替开场等。

  到了工作阶段,为了鼓励大家发言,建议老师们不采用点名或者要求学生轮流发言的方式。在紧张和压力之下,学生往往虚应一招打发过去,缺乏真诚。只要一位同学出现此类情况,后面的发言都将流于形式,达不到效果。根据经验,我建议在学生身体活动结束后,大家都坐下来,老师环顾四周,稍作沉默后再邀请学生发言,比如你可以说★“好的★,刚才活动大家都积极参与了。现在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或看法?”只要有一位学生愿意发言★,记得一定保持认真倾听并做简单总结,不要急于评判★,其他同学自然会感受到老师的关注★。慢慢地★,发言的同学会逐渐踊跃。

  结合樊富珉老师和林孟平老师的专著论述★,结合个人工作经验,我和大家介绍团辅的基本问题,探讨新生适应团辅的工作设置及注意事项。

  团体辅导主要强调的是在认知或知识层面的功能,主张用间接的方法来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学校团体辅导多以班级为单位★,通常由老师带领,重点探讨一个学生共同关注的主题。作为学校团体工作的形式之一,班级团辅是遵循团体心理动力学原理,运用班级的特性,在创设的团体环境中为大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的一种助人形式★。它不仅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辅导,更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

  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骨干力量。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及时了解学生在人际交往、恋爱情感★、集体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谈话、团体辅导等★,帮助青年学生

  初始阶段旨在创设信任安全的氛围,指导老师应明确团辅活动的环节,交代活动纪律和注意事项;在工作阶段★,指导老师需要使用不同的介入方法协助学生认真投入★、真诚分享,学会自助助人★;在结束时,指导老师应回顾活动经历,统整学生在活动中的心得,处理离别愁绪,鼓励大家把计划或新行为延申到日常生活中去★。

  班级团体辅导就是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由老师担当指导者,由老师与学生共同设计、进行与参与,运用团体辅导的原则和方法开展工作,是一种充分运用团体动力的助人历程★。辅导主题有多种,例如★,学习辅导★、自我发展、异往、人际关系、生涯规划等★。在班级团体活动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所形成的团体动力会增进学生对自我的了解★,加深对环境的认识。

  一般来说,通过前面的热身环节★,团辅进入工作阶段。新生之间并非完全陌生,同龄人在一起总是很容易打成一片的★。为了进一步实现团辅目标,协助学生投入团体。结合经验★,以下语句很能促发学生的开放和分享★:

  每年新生入校,为帮助大学生尽早适应新生活★,我们需要组织开展新生适应团体辅导。很多新生都很纳闷,这两天在班级群里问来问去★,问题聚焦于不知道团辅和团建的区别。的确,这两者只有一字之差,容易混淆★。团建是指团队建设,原本是企业中为提升员工的团队意识与素养而创设的训练形式。目前,很多大学生照搬过来,组织全班同学外出进行一些娱乐活动★,比如别墅趴★、集体观影K歌★、户外BBQ等,大家在轻松惬意中可以得到身心放松,也是不错的活动方式。不过,团辅不是团建,是班级团体辅导的简称,成功的团辅可以促成良好的班级气氛,形成向心的班级凝聚力★。

  [祝福树]每个学生将信纸垫在旁边同学的背上,写上对他的称赞与祝福★,并贴在白板上,形成一颗祝福树★,所有人合影留念。

  无论单次还是长程的团辅★,团体从进入到结束都有一定的阶段性。不同流派皆有不同界定★,总体来说,大学生团辅包含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

  新生入校以后,远离家乡与亲人,走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心中难免孤独与失落。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也容易引发他们的焦虑和放任行为。对于新环境★,他们也有很多问题★,如课程设置,考试安排★、同班同学、学校规章等★,什么都感到新奇,同时也有一些担心。新生适应团辅的目标是为消除新生间的陌生感、孤独感,增强归属感★;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增强人际沟通能力★,让新生感受集体温暖★。

  班级是个学术的小殿堂,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学习和成长★。班级像个大家庭,老师像家长,学生是家中的成员★,师生互相关怀、支持、协助★。班级团体在性质上属于★“社会心理”性团体★,是以教师为领导★、依托师生互动的质与量而产生不同的班级气氛★。每个班级团体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

  [姓名滚雪球]根据班级人数分组★,每组至少10人★,如果分4组,就以1~4报数.每组随机从一位同学开始自我介绍,接下来按照顺时针方向进行第二位同学的自我介绍,需要叠加前一位同学的个人介绍。比如第一位同学说★,★“我是喜欢看电影的某某。我是喜欢看电影的某某的旁边的喜欢打篮球的某某”,以此类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团体的建立需要促成★。因此在团辅的初始阶段★,我们需要精心设计热身环节。

  为达成辅导目标★,新生适应团辅的实施过程有赖于时空场域、主体视域等主客观条件。活动时间最好选择秋高气爽时节,不冷也不热,时长至少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之间为宜★。太短讨论不充分,太长大家容易疲惫★;活动地点尽量选择宽敞明亮、安全安静、有活动空间的环境★,比如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团体辅导室或配备活动桌椅的大教室。

  (1)在这次活动中,你有什么样的期待?(2)你来到大学,感觉和高中有什么不一样吗?(3)在你心目中,班集体应该是什么样子★?你心中理想的班长是什么样子?(4)你在班级里最担心什么★?最信任谁?最想向谁学习★?(5)回顾入校以来的一个月★,找出一项令你感受最深的事情★,无论喜或忧,和我们分享可以吗★?(6)此时此刻,你有什么需要大家帮助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