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注重精准施策是保证。精准施策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在精准★。一是针对★“抓而不准”定标尺。标准决定质量。分级分类制定建设标准★,使不同类型★、不同梯次党支部在标准化建设定位中“建有标尺”。二是针对“抓而不会★”明方法。既下达★“过河★”的任务,又解决★“桥”和“船”的问题,编制标准化建设工作指南,把抽象的党建工作规定转化为简明具体的★“使用说明”,使标准化建设★“干有方法”★。三是针对“抓而不实”创载体。运用项目化管理推进党建任务落实,信息化手段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时代感,使标准化建设“做有载体”。四是针对★“抓而不紧”优考评。用好督查考核指挥棒,抓实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常态化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督查,使标准化建设工作★“评有依据”★。
1★.聚焦要素建设★,强基达标,建设★“合格★”支部。围绕健全基本组织★、落实基本制度、加强基本保障★,在规范上持续用力,促使基层党组织基础扎实、管理规范,实现支部建设要素标准化★。优化组织设置。把支部建在“连”上,以系(教研室)为单位设立52个教师党支部★,书记兼任系(室)行政职务,发挥政治引领和在日常中心工作中的作用,把党的领导落到基层。规范组织生活★。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等制度,实行组织生活纪实制度,统一使用《党支部工作手册》★。制定《党支部组织生活基本规范》,实现工作流程图表化★、工作记录模板化★。加强阵地建设。坚持教师党支部与系(教研室)活动场所共建共享,学校投入60多万元为每个党支部建设“六有”标准化党员活动室,实现学习有空间、活动有场所★、交流有平台,精心打造“党员之家★”。
2.实现党建内容由★“虚”到“实★”转变★。实行党建工作“清单式”管理,工作任务按清单落实★,督查考核按清单执行★,问题整改按清单销号,切实做到规定动作做细做实,使得基层党建工作任务化解落实到看得见、摸得着、抓得牢、做得到的具体清单中,进一步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更具体、责任更明确★、操作更简便、实效更明显,推动支部工作由★“无形抓、抓无形”到“有形抓、抓有形”的转变。
学校党委顺应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适应提高党建质量的新要求,直面高校基层党支部工作普遍存在的“一般化★”★“两张皮”和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抓而不准、抓而不会、抓而不实、抓而不紧的问题★,主动把握党建规律,树立党建思维,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精准施策★,把党支部建设作为党建“基础工程”。2017年以来,根据安徽省委组织部关于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统一部署★,制定《关于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创建“五好★”党支部活动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党建质量创优和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有序推进标准化梯级创建★,奋力谱好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达标★、提升、创优★”三步曲★,有效提升基层党建质量和水平。
4.实现党建活动由“量”到“质★”转变★。坚持整体提升和品牌塑造相结合,持续深化党建项目化管理★,鼓励基层探索实践,做优做亮“创新动作★”★。首批培育5个“样板支部★”、3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0个支部特色项目,支部好案例、书记好党课、党员好故事“三好”案例评选等活动精彩纷呈,培育出★“田野支部”★“易班红星网络工作室★”“爱心学堂”等一批基层党建工作特色品牌★,引导党建活动由“求量★”到★“求质”的转变。
5★.实现党建作用由“隐”到★“显”转变★。把党建工作融入发展大局★、融入中心工作,分类构建“1(党建)+N”融合党建体系★,实施“党建+”模式,探索不同类型党支部发挥作用机制,搭建不同主体党员发挥作用平台,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引领和促进学校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地理信息系教师党支部作为首批“样板★”支部,强化政治引领,凝心聚力师生★,推动融合发展★,地理学学科入选安徽省国内一流学科。
2.聚焦功能建设,提质升级,打造★“五好”支部。在全面合格的基础上,加强内涵建设,促使基层党组织巩固提升、提高质量,实现“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制度机制好★、活动开展好、作用发挥好”目标,推动支部工作从“做没做、有没有”到★“好不好、优不优”的转变。加强支部班子建设。选优配强支部书记★,推动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全覆盖★。通过集中培训★、网络培训、支部书记论坛★、“互学互访”等形式,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开展★“轮值党课”“微党课★”★“情景党课”,编印《主题党日活动指导书》,推行“主题党日+”模式★,探索触及灵魂的党性教育形式,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提高党员在组织生活中的“获得感”★。探索发挥作用机制。分类制定加强机关、教师、学生党支部建设指导意见,★“四个融入”推进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四个同步★”协同推进教师党支部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四个带动★”发挥学生党建对团学工作的整体带动作用。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基本单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推动全党形成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良好态势。习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强调“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中国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要求“把抓好党支部作为管党治党的基本任务,党委(党组)书记要亲力亲为,深入支部抓支部★,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达标、提升、创优★”推进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五个转变★”。目前★,全校★“合格”支部达标率100%,“五好”支部占36%★,“样板”支部占10%★,党支部标准化梯次建设的预期目标初步完成,达到了点上突破、面上提升、整体提高的效果,形成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
滁州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学校现有二级党委(党总支)18个,党支部118个★。近年来★,学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坚持抓基层★、打基础,聚焦组织力提升★,奋力谱好标准化建设“达标、提升、创优”三步曲,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往深里走★、往实处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事业高水平发展。
2★.加强顶层设计是基础。顶层设计是立足高端的总体构想和思维方式。标准化建设顶层设计要做到着眼全局站位高、着眼长远目标实、着眼实际思路明。一是注重发展导向“谋势★”。加强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必须主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把握党建质量提升新要求,勇担党建育人新使命,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谋势而动★。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谋局”★。立足职责定位,围绕质量提升与作用发挥,树立“大党建”理念,着力解决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般化★”★“两张皮”问题★,推动党建事业融合发展★。三是突出效果导向★“谋篇”。紧扣标准化建设目标要求★,聚焦组织力提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制定★“规划图”,明确“路线图”,绘好“施工图”★。
按照“达标、提升、创优★”的总体思路和★“一年推广打基础★、二年深化出成效、三年全面上台阶”的要求★,在2017-2019三年建设周期内,以建设“合格★”“五好”“样板★”支部为抓手,强基达标★、提质升级、创先争优,推动基层党支部全面合格、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3.聚焦示范引领,创先争优★,培育“样板★”支部。以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为引领,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完善制度机制,探索模式方法★,搭建载体平台,培育选树一批基层党建工作特色品牌和先进典型★。打造党建示范点★。对标“七个有力”要求★,在“五好”党支部评选基础上★,培育一批党建“样板”支部,聚力在加强政治引领、团结凝聚师生、促进中心工作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带头践行“一支部一堡垒”。创建党员示范岗。围绕争做“四有好干部”★“四有好教师”“六有大学生”★,评选挂牌一批党员示范岗,引导亮出党员身份★、立起先进标尺、树立先锋形象★,带动全校师生员工履职尽责奋发有为,生动展示“一党员一旗帜”。评选支部特色项目。每年遴选立项20-30项党支部特色活动,引领党支部拓展活动载体,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活动质量★,培育工作特色★,激发支部活力,推动形成“一项目一特色”★。
1★.把握党建规律是前提。规律是事物发展和工作推进的根本。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虽牵涉面广、工作量大★、复杂艰巨,但也有其内在规律可循。一是从发展的观点看,标准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按照“推广打基础★、深化出成效、全面上台阶”的要求,探索建立“达标★、提升★、创优★”梯次推进、晋位提升机制,分步建设、持续提升。二是从辩证的角度看★,标准化建设不能“一律千篇”★,要分类实施。标准化建设不能搞“一刀切”,既要注重共性要求,更要凸显个性特色,应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党支部特点,分类分层推进实施。三是从动态的视野看,标准化建设不能“一劳永逸”,要持续建设。标准化建设是持续循环且不断拓展的过程,要在适应基层党建新形势新要求中★,优化标准,提高要求★,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3.树立党建思维是关键。党建思维核心是塑造信念、构建信仰★,本质是凝心聚力、推动发展。一是要强化★“法定职责必须为”的意识。理解把握高校党建的基本内容、具体要求★,增强组织制度和组织生活的刚性约束★,在规范落实上持续用力,以法治思维使党的基层基础坚若磐石。二是要强化“突出政治功能★”的自觉。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理念,深刻理解高校党支部★“七个有力”的内涵和意义,强化政治功能,在加强政治引领、团结凝聚师生上久久为功。三是要强化“推动融合发展★”的理念。党建抓实了就是生产力,抓强了就是战斗力,要探寻党建发展“双融双促★”机制★,树立发展理念,汇聚发展合力★,在推动党建事业融合发展上力求实效。
3.实现党建手段由“旧”到“新★”转变。充分利用互联网即时性、延展性★、融合性等特征,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手段★,完善党员信息系统,打造易班党建网络平台,建设新时代党建e支部,构建学生党员学习型网络社群,推进党员远程教育终端和移动客户端平台建设,实现组织和党员双向互动、党费网上收缴、组织生活网上召开等功能,推动基层党建组织方式★、管理方式、服务方式等由★“旧”到“新”转变。
1.实现党建任务由“软★”到★“硬”转变。分层分类“细化”建设标准,“实化★”操作流程★,“量化”评价指标★,建立标准体系★、操作规程和评价办法,将以往看不见、摸不着的基层党建工作任务分解为具体指标★,把抽象的党建工作规定转化为简明具体的“使用说明”,明确了党建工作抓什么、怎么抓★、抓到什么程度,使基层党组织在标准化定位中“建有标尺、干有方向★、评有依据”★,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由“软任务”到★“硬指标”的转变★。